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病,常因發病較急而又診斷不清危及患者生命。消化道出血通常分為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。上消化道出血指出血點位于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、胃及十二指腸等部位的出血。下消化道出血是指發生在屈氏韌帶以下的消化道出血,包括小腸、結腸和直腸。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很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通常是由于多種疾病引起的,今天比樂康網上藥店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什么是消化道出血?趕緊來看看吧!
消化道出血
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癥、機械性損傷、血管病變、腫瘤等因素引起,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。
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癥候群,可由多種疾病所致。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,包括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、回腸、盲腸、結腸及直腸。
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(Treitz韌帶,譯為屈氏韌帶)以上的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、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管的出血。
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。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,新名詞“中消化道”改變了對消化道的傳統分段概念的認識。
新定義以十二指腸乳頭、回盲瓣為標志,將消化道分為“上消化道”(十二指腸乳頭以上)、“中消化道”(十二指腸乳頭至回盲瓣)和“下消化道”(盲腸、結、直腸)。
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癥、機械性損傷、血管病變、腫瘤等因素引起,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。
(1)肛管疾病痔、肛裂、肛瘺。
(2)直腸疾病潰瘍性直腸炎、腫瘤(息肉)、類癌、鄰近惡性腫瘤或膿腫侵入直腸、感染(細菌性、結核性、真菌性、病毒性、寄生蟲)、缺血等。
(3)結腸疾病感染(細菌性、結核性、真菌性、病毒性、寄生蟲)、潰瘍性結腸炎、憩室、腫瘤(息肉)、缺血和血管畸形、腸套疊等。
(4)小腸疾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、腸結核、克羅恩病、憩室炎或潰瘍、腸套疊、腫瘤(息肉)、血管瘤、血管畸形、缺血等。
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識,下面這幾條一定要記住。
1.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時送到醫院,則應立即安慰病人靜臥,消除其緊張情緒,注意給病人保暖,讓其保持側臥、取頭低腳高位,可在腳部墊枕頭,與床面成30度角,這樣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,首先保證大腦的血供。嘔血時,病人的頭要偏向一側,以免血液吸入氣管引起窒息。
2.病人的嘔吐物或糞便要暫時保留,粗略估計其總量,并留取部分標本待就醫時化驗。
3.少搬動病人,更不能讓病人走動,同時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、呼吸、脈搏,并快速通知急救中心。
4.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是嘔血和便血,嘔出的血可能是鮮紅的,也可能是咖啡色的;便出來的血可能是鮮紅的或暗紅的,也可能呈柏油樣黑色。
5.吐血時,最好讓病人漱口,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窩處。此時不能飲水,可含化冰塊。
這些基本的急救措施加之急救醫生的科學救治,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。最后,還要提醒肝病患者,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一定要定期復查,必要時應進行內鏡診斷,預防消化道出血的發生,并嚴格按照醫生的提示科學治療和保養。